位于上海东北角的江湾五角场如今正在重演当年的徐家汇“神话”。在五角场的五个角上,一批新建筑正拔地而起。不久,这里将被打造成“绿色生态湾,国际智慧城”,并有可能成为上海市的副中心。 其实,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眼球的五角场是有着它的辉煌过去的。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上海市政府为与横亘市内的公共租界、法租界相抗衡,提出了《大上海计划》的方案,就选址江湾五角场作为市中心区,按照这一计划,在五角场地区先后完成了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上海市立体育场、市立博物馆、市立图书馆等建筑,如今,它们都已成了近代优秀保护建筑,并拂去了岁月的尘埃,以新的面貌矗立在那里。 上海体育学院里,有一幢高4层的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画栋雕梁,金碧辉煌,这就是建成于1933年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如今这里是体育学院的行政大楼。 市政府大厦于1933年10月10日落成,落成那天,上海全市休假一天,升旗志庆,中外来宾及民众10万余人集会市府广场,以示庆祝。翌年元旦,市长吴铁城率各局官员正式迁入办公。1935年4月3日,上海首届集团结婚典礼在这里举行。 上海沦陷后,市府大楼先后被日酋、汪伪占为驻军地和伪市政府办公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市政府迁入原租界,市府大厦改作国立体专。解放后,先为体专、华东体院,1956年起改名为上海体育学院。 围绕淞沪路、政立路、国和路一带座落着的江湾体育场,曾是上世纪30年代的“远东第一体育场”———上海市立体育场。 乍一看,江湾体育场不像体育场,倒像一座气势宏伟的大城堡,且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迎面是三座高达8米的大拱门,中间一个拱门的上方镌刻着“上海江湾体育场”7个大字。门楼两侧顶部为空心圆柱,运动会召开时,熊熊燃烧的火炬就插放在里面。正门前,有一个8000平方米的广场。 由3座拱门进入空间高大的大厅,再由大厅内6个拱门进入内厅,内厅铺设红砖地,黄粉墙,花窗、宫灯等设施,显出一派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内厅底楼两侧分别为贵宾室和运动员休息室,步出运动员休息室和贵宾室,便是面向运动场的两层可容纳4万人的看台。 国和路346号东大门内是可举行各项比赛的体育馆,看台有3500个座位,中央比赛场设长40米,宽23米用柚木铺就的篮、排球场地。东南部是占地4600平方米的游泳池。西北部有花园洋房式的招待所、教学大楼;东北部是五届全运会前修建的风景区,有半月形人工湖泊,有直通湖心亭的装着宫灯红漆栏杆的九曲桥,湖后有假山,山上绿树成荫,是运动员休憩之地。 抗战期间,体育场被日军占为军火库。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军队接管,仍用作兵营、军火库。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2年至1954年间,对其进行修复、扩建。1954年8月竣工,陈毅市长为新落成的体育场亲笔题名为“上海市江湾体育场”。 江湾体育场是上海在1985年新建“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前,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一个综合性体育设施。 坐落在长海路174号的长海医院影像楼原为旧上海市立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建成于1936年,位于当年的上海市政府大厦左侧前,坐东朝西,占地1700平方米,建筑形状仿北京的鼓楼。馆屋如城,外围长墙,中间是一座盖有黄色琉璃瓦的高大门楼,门厅及陈列厅内有朱红色柱子和传统的彩画、梁枋及藻井。 博物馆大门两侧各外伸一段,形成门字形广场。大门入口为圆拱形,底层为方形门厅,中央两层前面陈列厅之上有夹层,由此经露天楼梯可达顶层门楼。门楼四周设置平台,可以远眺。 位于五角场的黑山路181号座落着建成于1936年的近代上海图书馆,如今这幢5层楼的建筑成了同济中学教学大楼。该建筑位于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右侧前,和原市立博物馆左右对称。占地1620平方米,主楼正中设有塔楼,两侧为简洁的平顶两层楼,和市立博物馆一样,市立图书馆大楼前面左右两端也有两个突出的建筑,形成主楼大门前广场的“门”字形空间。 从拱形大门入内,底层中间为方形大厅。图书馆大厅、借书处、陈列厅等,均为中国传统风格。内设大红柱子,天花板上有彩画藻井。第二层中央前面部分有夹层,辟作储藏室。由此可到后面平屋顶,也可登上露天楼梯到达顶层门楼。门楼四周设置平台,可登临眺望“大上海”风光。 建筑是城市的记忆,五角场的这些美丽依旧的老建筑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近代上海的沧桑,漫步其间,令人于万般感慨中更加珍惜上海的今天。
本文由[zbx_46]最后编辑于:2009-12-28 0:1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