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小楼是小镇的艺术展览馆。小楼始建于1902年。由俄国人出资聘请德国建筑师设计,属哥特式建筑。 小楼建成初期为沙俄远东行政管理署。 日俄战争后,成为日本东海株式会社社址。 1945年后,作为俄国援华专家住宅。 俄专家撤出后沦为小镇市民民居。 至上世纪90年代,小楼内竟杂居了七八户人家,楼道内垛满了木柴、蜂窝煤。原先纤秀挺拔的小楼窗歪门倾,摇摇欲坠。如果不是经常有日本游客在小楼前拍照,路过的人不会对小楼看上第二眼。 后来,随着国外游客的日渐增多,小楼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日本某市(先前在网络上见过图片报道,编辑这篇帖子时竟一时查不到了)市民对小楼更是爱不能寐,最后竟在其市内仿造了一座,足见小楼的魅力有多大。 1996年,市府终于下定决心迁出楼内原居民,翻建小楼。并把小楼周围的原俄式建筑改建成为俄罗斯风情一条街。 改建的成功与否姑且不论,小楼却终于得以保全,逃过了拆毁的厄运。只是较之原貌缺少了些许沧桑感和典雅的韵味。 小楼改建后成为了艺术展览馆。 哥特式的典型尖顶 不对称的设计,使整座小楼的线条富于变化,尽管采用了黑色屋顶,却毫无压抑的感觉。 来张侧影。依然活泼秀气。楼前广场上停满了旅游观光的车辆。 小楼后身的俄罗斯风情一条街,全是新建的赝品,只有外地人才会看,本地人是不看的。关于这个话题,行者会在以后的帖子《小巷悲情》中专门讨论。 隐藏在这个院落、这棵树后面的还真是原装正品。 还有这个。落寞于街尽头的这座建筑,建于1910年。是沙俄时期的市政厅,后被日本改做"地质调查所"、"满蒙物质考馆"、"东北地志博物馆"、"东北资源馆"。1959年更名为"**自然博物馆",并由郭沫若先生亲题馆名。 现如今,博物馆已经迁入新址。 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老楼就像一位出身名门、让岁月洗去了铅华的美人。孤独而高傲地站立在冬日的斜阳里,默默无语、睥睨着眼前世俗的浅薄与喧哗。 她一定在想着自己的高高的白桦林,林间弯曲的小路和远处传来的悠扬的琴声。 满街的游人只知道流连于涂脂抹粉的年轻的鲜亮,有几人识得这夕阳余辉里挺立的风骨~ 最近,听说有开发商要将老楼改建成酒楼、ktv等等商业用途。 俺却觉得,与其让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腌(月赞za1)了老楼,不如就让她这样尊严地立着。 一个凝结了文化、历史、岁月的建筑,哪怕是空着,其人文的影响力也要远远大于商业的价值。 祝老楼好运
点此下载....
本贴由[行者]最后编辑于:2007-1-8 19:5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