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残雪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线上,何时建造不详,但唐代张祜的诗中,已有“断桥荒藓涩” 之句。 其名由来,众说纷纭,一说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 也有人说冬日雪霁,古石桥上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依仍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似断非断,得名“ 断桥残雪”。宋代,断桥又叫宝佑桥。元代因桥畔住着一对以酿酒为生的段姓夫妇,故又称为段家桥,段家桥简 称段桥,谐音为断桥;现在的断桥为1914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东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 残雪”碑亭。 断桥残雪又是西湖冬季的一处独特景观。由于断桥背城面山,正处于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上,视野开阔 ,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佳处所。每当瑞雪初晴,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桥的阳面已冰消雪化,所以向阳面望 去,“雪残桥断”,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故从阴面望去,“断桥不断”。 断桥残雪是西湖难得的景观,“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伫立桥头, 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断桥是西湖三大情人桥之一。它的出名与民间故事<<白蛇传>>有关,白娘子和许仙缠绵悲怆的爱情故 事就是从断桥相会、借伞定情开始的。两人历经磨难再次在断桥相会时那生离死别的情景,给每个游览断桥的 游客以无尽追思,为断桥景物增添了。 花港观鱼
位于苏堤南端,北倚西山,它是西湖风景区内规模最大的公园。 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大草坪、花港、丛林等五大景区。以鱼和花景观为最,池内蓄养数千条红鲫鱼, 或潜或跳,游人投饵,群鱼争食,有声有色,赏心悦目;从池边曲径走去,便是花的世界,仅牡丹有四百多株 名贵品种,有“酒醉杨妃”、“娇容三变”等,千姿百态,绚丽多姿,别有情趣。 据记载,花家山麓有一小溪,流经此处注入西湖。因沿溪多栽花木,常有落英飘落溪中,故名“花港”。南 宋内侍卢允升曾在此建宅卜居,莳花养鱼,构筑园林,渐成规模。花港观鱼的史称,源出南宋宫廷画师马远所 作西湖山水画的画题。清代,康熙南巡至杭时,曾手书花港观鱼景名,并在赏鱼池畔立碑建亭,自此,该景开 始声名远播。 如乘船前往,可在苏堤上岸,从东大门进园,首先可以看到碑亭和鱼池古迹,接着可以欣赏到的是藏山阁 ,这是一座建在假山上的玲珑剔透的建筑。与其相对的是蒋庄,原名小万柳堂,蒋庄是杭州保留比较完整的私 家庭院之一,著名学者马一浮曾在此居住。现主楼辟为马一浮纪念馆。 游罢蒋庄,穿过大草坪,便是主景区之一的红鱼池,这里有上千条红色金鲤,游人凭栏投饵,红鱼追逐争 食,真是一番人鱼同乐的景象。 红鱼池往前是牡丹园,全园面积约1万平方米,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小路把全园分割成18个小区。园内栽培 了数百株色泽鲜艳,奇香异常的名贵牡丹 ,如魏紫、姚黄、绿玉、胭脂点玉和娇容三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来 自安徽宁国县的“玉楼春”。此外,还配置山石和苍松、翠柏、芍药、红枫、紫薇、海棠、杜鹃、梅树等花木 ,高低错落,疏密得体。牡丹园最高处是重檐八角攒尖顶的牡丹亭,匾额由当代文学家茅盾题写。东南侧坡有 一平台,平台上有用黑白卵石仿梅树姿态铺砌而成的图案,平台旁植古梅一株。取宋代诗人林和靖<<山园小梅 >>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马一浮先生将其题名为“梅影坡”。牡丹园西面是丛林 区,现有吊床出租,也可玩荡秋千等游戏。 游览花港,既可赏花,又可观鱼。此外,在小南湖还设有游船出租处,每条机动船上可以坐五位游客。赏花 、观鱼、戏水,动静搭配,一举三得,大助游兴。
雷锋夕照
为西湖十景中唯一有待修复重建的景点。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有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 ,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叔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因塔在西关外,也叫西关砖塔。后人又因塔 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每每夕阳西下之时,塔影横空,金碧辉煌,"雷峰夕照"由此得名。 雷峰塔为砖石内心,外建木构楼廊,内壁嵌有刻着《华严经》条石,塔下供奉金铜十六罗汉像。建筑雄伟 壮观。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疑塔中有伏兵,纵火焚塔,塔檐等木结构件被毁,仅剩砖结构 赭黄色塔身。此后,人们传说塔砖可以驱病健身,底层砖块被挖一空,终于1924年9月25日下午塔身突然倒塌,从此 “雷峰夕照”徒有虚名,景观至今尚未恢复。 雷峰塔的闻名,还因为它是西湖塔中的一组对景之一,它与北山的保叔塔在西湖风景布局中,同位于一条中轴 线上,在雷峰塔未倒塌前,西湖上曾呈现出"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两塔一南一北,隔湖相望,雷峰塔敦 厚典雅,保叔塔纤细俊俏,所以民间有" 雷峰如老衲,保叔如美人"的说法,正道出了当年雷峰塔和保叔塔的不同丰 姿。此外,雷峰塔还与<<白蛇传>>这一美丽的民间传说有关。法海和尚破坏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美好婚姻,并将白 娘子禁锢在雷峰塔下。许多年后,修炼成功的小青蛇战败了法海,白娘子终于被救了出来。现遗址仍在南屏山上 ,从净慈寺旁抄小路可达山顶遗址观赏。 清人许承祖曾作诗云:“黄妃古塔势穹窿,苍翠藤萝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弧峰斜映夕阳红。” 柳 浪 闻 莺
位于西湖东南岸,南山路涌金门至清波门滨湖地带.南宋时这里是宋孝宗为奉养高宗而建的杭州城最大御花 园----聚景园。当时园内有会芳殿和三堂,九亭,以及柳浪桥和学士桥。元代回族巨商阿老丁,在杭州兴建清真 寺,死后葬此,俗称回回坟。园内柳型各具特色,柳丝飘动似贵妃醉酒,称“醉柳”;枝叶繁茂如狮头,称 “狮柳”;远眺象少女浣纱,称“浣纱柳”。黄莺飞舞其间,竞相啼鸣,故有“柳浪闻莺”之称。 柳浪闻莺是杭州的主要公园之一。这里经常举办各种花卉展览,尤以秋天的菊展为多.夏季,园内设各种文娱 节目,开设"柳浪闻莺花园"。由于柳浪是西湖边靠城区最近的一座公园,交通十分便捷。 柳浪闻莺现占地20万平方米。公园分闻莺园,聚景园,友谊园和南园四个景区。园林布局开朗、清新、雅丽、 朴实。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及碧桃、海棠、月季等异木名花,是欣赏三面云山一面水的观景佳地。 位于公园中心的闻莺园建有一座翘檐回廊、典雅别致的闻莺馆,还有占地2800平方米的"百鸟天堂"。数以百计的 黄莺,画眉,相思鸟相聚在这里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南 屏 晚 钟
位于西湖西南净慈禅寺内,净慈寺初建时即设钟楼一座, 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重铸一口重达10吨 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每当晚钟敲响,钟声更是穿穴回荡,传播山谷,远飘大半个杭州城, 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 夜气方清,万簌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 南屏晚钟”.寺前原有一大钟,声音宏亮,每到傍晚,钟声在暮霭中场扬回荡,山谷共鸣,传声独远,形成“玉 屏青嶂暮烟飞,绀殿钟声落翠微”的意境。 自宋代至清代,净慈寺时有兴废,原来的巨钟被毁.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拨出专款,于1959年和1984年,对 净慈寺进行过两次大整修,现在的净慈寺已焕然一新,新铸铜钟重达一万四千公斤,悠扬的钟声重新回荡在杭 州城的上空。现青铜大梵钟是在1986年12月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的,重10 余吨,高3米,钟上铸有赵朴初等人书 写的<<妙法莲华经>>文,计6.8万余字.日本曹洞宗佛教徒在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来净慈寺撞钟,辞旧迎新. 南屏晚钟与雷峰夕照隔路相对,塔影钟声组成了西湖十景中两处最迷人的晚景。游净慈寺,到湖滨或延安路龙 [大清注:原文在此中断] 平 湖 秋 月
平湖秋月,在白堤的西端终点,背倚孤山,南临外湖。唐代这里建有望湖亭,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每逢月 夜,常在亭中饮酒赏月。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御书楼,并在楼前铺建三面临水的平台,立碑文,名为“平湖秋月 ”。这里不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皆有景可观,且情趣不同。尤其在皎月当空的秋夜,月光如泻,柔情似水 ,天上、水中两圆月,缓缓西移衔山峰,使人沉浸在“仰望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情思之中。 一九五九年, 将原有三百六十多平方米的景境,扩大到一千六百平方米。拆除哈同花园围墙,并扩建和改造了八角亭、“湖 天一碧”楼和四面厅,呈现新颖别致的园景。在湖石假山间,增植红枫、石榴、丹桂、紫薇等花木,掩映着亭 、楼、厅、榭,极富诗情画意。
曲 院 风 荷
曲 院 风 荷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面。南宋时,称" 院荷风"。" 院"原是指一家酿制官酒的作坊,在今 天的九里松东, 洪春桥一带。该作坊取金沙涧水酿找的酒闻名国内。当时,金沙涧水在此流入西湖,湖中种植荷花,花开时节,清香四溢,令人陶醉。尤其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 随着岁月流逝,旧址无从查考。到了清康熙年间,为迎接皇帝巡游,特地在苏堤垮虹桥畔的岳湖里引种荷花 。康熙书名立碑,改“ 院”为“曲院”,正“荷风”为“风荷”。 一九八零年起,从原有的“曲院风荷”,沿岳湖延伸到西山路卧龙桥畔的郭庄,扩建成更加富丽多彩的“ 曲院风荷”新景区,占地面积达四百二十六亩。公园分岳湖、竹素园、曲院、风荷、滨湖密林、郭庄六大景区。 公园一号门位于岳王庙西南材侧,进门便是竹素园。乾隆御书匾额“竹素园”悬于正中堂上。俞樾游此园 曾书叠字楹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园中“湖山春社”是清代“西湖十八景” 之首。竹素园后为岳湖。二号门至四号门沿西山路而设。傍水建有古朴典雅的廊、轩、亭、阁,与绿云、荷香 相映成趣。尤以三十八亩的荷田令人瞩目,其中风荷主景区植有数十个品种的荷花,有红、白、粉红、洒金、 金边等各种色彩,也有红莲、白莲、锦莲边、并蒂莲、品字莲、重台莲、千瓣莲、大王莲、碗莲等种类。园内 建有迎熏阁、红绡翠盖廊、凤徽亭、波香亭、湛碧楼等临水亭榭。从花圃对面的四号门进园,为滨湖密林区, 内设度假村,建有幢幢架空的桦木结构小屋,以及木板平房,游人可以租用,同时还出租吊床、营帐和炊具, 供游人野餐,其乐无穷。 密林区往南可达郭庄。郭庄位于西山路卧龙桥畔,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园林,别名“汾阳别墅”。园内主要有 乘风邀月轩、赏心悦目亭、景苏阁等。郭庄的特色是清静高雅,返朴归真。在造园艺术上,既吸取苏州园林的 手法,又具有绍兴水乡的风格。如园中有两个池:一是自然形态,湖石砌 ,犹如姑苏风情;还有一个是石板砌 成的方池,上架石板平桥,显然是绍兴水乡的情调。 游曲院风荷,夏季最佳。 三 潭 印 月
西湖三岛中最大的岛.面积约7万平方米,其中水面占60%.岛基是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 汤利用水心保宁寺遗址,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筑而成的.到了清代,又在东西连柳堤,南北建曲桥,使全岛呈"田"字 形,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格局, 宛如仙山琼岛,因而又称"小瀛洲". 三潭印月岛内游览路线一般由北向南进行.在岛北码头上岸,抬头即可见一座飞檐翘角的歇山式敞轩,由赵朴 初题额"小瀛洲",此处原为彭公祠,是清光绪年间兵部尚书彭玉麟的退省庵. 辛亥革命时改为浙江先贤祠,奉祀明 末清初浙江籍思想家黄宗羲等人.先贤祠前就是九曲三十个弯的九曲桥,步入桥上第一亭叫开网亭.这是个三角亭 ,此处原系放生池,亭名开网,有"网开一面"的意思.桥上第二亭叫亭亭亭,是个四角亭,亭名取自明代诗人聂大年" 三塔亭亭引碧流"的诗意.正中水面耸立的假山石称为九狮石,似有九狮在石上嬉戏. 过九曲桥,便到了小瀛洲中 部游览区的中心绿洲.透过绿树红花,首先看到的是一堵低矮粉墙,上书"竹径通幽"四字,系清代改良派领袖康有 为所题.粉墙上有四幅寓意空花窗,分别是"松鹤延年","梅鹊争春","凤戏牡丹","柏鹿争辉",画面以吉祥的动物 和植物, 象征生活的幸福美满.从粉墙再往前走,依次为迎翠轩,木香榭和花鸟厅,现已辟为商店和茶室.过绿洲, 迎面有"三潭印月"碑亭.碑亭不远处,有一座别致的"我心相印亭",这个亭子一边是粉墙,一边是走廊,这在西湖众 多亭子中是绝无仅有的. 亭外湖面的石塔就是三潭印月主景.只见三塔位置呈等边三角形,每两塔之间相距62 米,塔高2米,塔基系扁圆石 座,塔身呈球形,四周排列着五个小圆孔,饰着浮雕图案.塔顶呈葫芦形,造型优美.每逢月夜,特别是到了中秋佳 节,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 光"交相辉映,呈现"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三潭印月就由此得名. 位于西湖中“小瀛洲”岛南端 ,有三座明代的葫芦形石塔,塔内有孔,月夜置灯其间,圆光映水,与水中明月辉映,成为奇观。 游人自湖滨趁船至“小瀛洲”登岸,迎面一座建筑,原是“浙江先贤祠”,奉祀黄宗羲、吕留良、杭世俊 等人。穿过先贤祠,走上曲桥,正面一块大石,名“九狮石”上有九狮,有的形似。有的神似,很有意趣。两 边各有一亭,右面一亭为三角亭,造形别致,名开网亭,取开网放生之意;左面一亭为四角亭,名“亭亭亭” ,取明代聂大年诗“三塔亭亭引碧流”之句。过此亭往右即见一堵矮墙,墙上4个嵌花漏窗,中间一个月门,将 墙后景色遮隔起来,但遮而不断,隔而不绝,透过漏窗,墙外千竿翠竹,自有画意。游人想探个究竟,可自月 门步入佳境。因此月门之上清康有为题“竹径通幽”四字,回首岛中之湖,亭台倒影,尽在湖中,虚景实景, 相映成趣。自矮墙往前便是迎翠轩,木香榭,与花鸟厅一组建筑,景色清幽,使人爽心悦目.再往前即是“三 潭印月”碑亭。曲桥尽处又有一亭,名为“我心相印”,即“可以心会,不必言传”之意,是佛教禅语。 此亭两边有墙将湖面遮住,待游人进入亭子,但觉湖面开阔,三座石塔即在湖中,布置十分得体。这三座 石塔始建于来元佑四年(1089年),苏东坡疏浚西湖,在湖水最深处作为标志,为防西湖淤塞,规定三塔之 内禁止种植菱藕。元代三塔被毁,明万历年间在现在位置上重建。塔高2米,造型优美,塔身上有5个小孔, 每逢中秋,塔内点上灯烛,洞口用薄纸蒙上,独光从纸上透出,倒映于湖,宛如月影。天上明月与倒影交相 辉映,很富诗意,自古以来就是赏月胜地,三座石塔也就成了点景之物。
双 峰 插 云
双峰即南高峰、北高峰。分别位于西湖的西南、西北方向.其“双峰插云”御碑亭景点,在洪春桥畔。 两峰遥相对峙,绵延相距十余里。当群山云雾迷漫时,两峰时露双尖,宛如峰插云霄,故名“两峰插云”。清 康熙皇帝游此,改为“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自然风光异常优美,峰势高峻磅礴,晴雨晨昏不同,尤在雨后或阴翳多云天气,彩云、白云或浓 或淡,忽缠忽遮,是云是山,一片朦胧。如一幅壮观的水墨淋漓而浓淡有致的山水画卷展现在面前。 观赏点位于灵隐路上的洪春桥边,"双峰插云"御碑亭所在之处.立足亭前沿正南和正西方向远眺,可以望 见南高峰,两峰遥对相峙,相距10余里.其实南高峰海拔仅254米,北高峰海拔314米,只因湖西近处群山低缓才得" 高峰"之名.早年两峰顶上各有七层宝塔一座, 后宝塔废圮. 南高峰由石灰岩构成,在西湖西南面,处于西湖群山的中央.由于南高峰的特殊位置历来是游人登高望远的好 地方.站在峰顶可看山,看湖,看城,看江,看原野.南高峰还有多处岩洞,最有名的是烟霞洞,水乐洞和石屋洞.狮子 崖下的千人洞全长320米,最宽处约1300 平方米.这些名洞和黄龙洞,紫云洞,紫来洞并称"西湖七大古洞" 《西 湖志》描述道:“每春秋佳日,凭栏四望,俨如天门双阙,拔地撑着,祥云,随风卷舒,日光遥映,常观五色 ”引人入胜。 北高峰在灵隐寺后,为西湖西北著名的高峰.从山脚到峰顶有石阶数百级,曲折三十六弯,虽海拔不高,但它北 面是平原鱼塘,南面是比它低100多米的飞来峰,所以有平地拔起之感.如今,峰顶建有浙江电视发射台和发射塔, 游人在白乐桥乘缆车可直达山顶.
苏 堤 春 晓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 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苏堤上还栽植玉兰、樱花、芙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而时序变换,晨昏晴雨,氛围不同,景色各异。如诗若画的怡人风光,使苏堤成了人们常年游赏的地方。南宋时,这里一度形成湖中集市。《武林旧事》记载清明节前后游湖盛况时就写道:“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又有买卖赶集,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和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