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血泪终得回报,小金人像光彩炫目。得主无愧于此殊荣。但真的没有比他们更出色的吗?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也就是奥斯卡金像奖,在世界电影界的地位似乎没有争议。但每年的获奖影片、演员都代表了当年的最佳吗?理论上应该是,现实中,那个小金人像最终落在谁手里,却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奥斯卡奖历史上有不少获奖影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堪称名至实归,无愧殊荣;但也有不少影片获奖始终有争议。
一个经典例子:1959年,音乐片《金粉世界》(Gigi),囊括了9个奖项,而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的《迷魂记》(Vertigo) 空手而归;这部影片2012年在一项民意调查中被评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影片。
稍近一点,2006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 Crash 和201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Birdman ,现在有不少评论员觉得有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它们的竞争对手分别是《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和《少年时代》(Boyhood)。
评委、影评和观众
那么,奥斯卡奖获奖影片在电影学院外面的现实世界里表现怎样呢?
《泰坦尼克》1998年囊括11项奥斯卡奖。
把过去20年的获奖影片名单跟年度最佳影片排行榜对比,可以看到获奖影片并非总是最佳影片。
影评专家对影片的评价在一个叫Metacritic的网站被转换成分数,根据分数高低对影片排名,得出专家眼里的影片评级榜。这可以算是一种方式。
按这种方法,1996-2006年间,
◾评分最高的获奖最佳影片是2013年的 《为奴12年》(12 Years a Slave)(Metacritic 得分 = 96/100)
◾评级最高的最佳影片提名片是2014年的《少年时代》(Boyhood ) ( 100/100)
◾评分最差的获奖片是2000年的《角斗士》(Galdiator )(64/100)
◾评分最差的提名影片是2011年的《心灵钥匙》(特别响,非常近》,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46/100)
《肖申克的救赎》艺术和票房都表现不俗
当然,影评家未必就最客观公正,跟观众的评判也未必一致。
票房数据可以说是观众对影片评价的体现,是影片受欢迎程度的直接反映。但是否也体现了影片质量高低,则很难说。
还有一种排名,IMDB(国际电影数据库)根据影迷投票结果确定的排行榜。
根据这个排名,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历来最佳影片,但这部片子无缘问鼎奥斯卡奖。
由此可见,奥斯卡奖的评委、影评人士和观众眼里的"最佳影片"很可能相差甚远。
那么,哪些因素会左右奥斯卡奖评选结果呢?
科林·弗斯在《国王的演讲》里成功变型为英国乔治六世国王。
人气和时机
奥斯卡奖角逐的关键在于造声势。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大约7000名成员参与投票,在颁奖前2周再从入围影片中评选出获奖者,所以这段时间里的人气对影片的获奖几率有很大影响。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时辰和机缘"。如果在关键的几个月里营造出"某某这次获奖时机已成熟"的舆论氛围,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位置,出人意料地获奖也是很有可能的。
马丁·斯科塞斯 (Martin Scorsese)1976年的《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80年的《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1990年的《盗亦有道》(Good Fellas)都没能给他带来奥斯卡小金像,最后是2006年的《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 ),拿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
圈内一个共识是,这部片子肯定不是斯克塞西的最优秀作品,但他确实造就该捧小金人像了。
里奥纳多·迪卡普里欧(Leonardo DiCaprio)曾经四次被提名,终于在2016年拿到了奥斯卡奖,确实有不少人长吁一口气,"也该轮到他了"。
宣传造势
其实,奥斯卡奖跟竞选很像,获提名后,候选人必须努力竞选、拉票。
他们需要做什么?争取上电视台的清谈节目、在各种活动场合跟评委们联络感情、在其他各种颁奖仪式上显得机智、逗乐、富有魅力。
英国演员艾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2015年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许多人认为归功于他做足了宣传。
竞争、角逐,胜利的光环背后总有一些阴暗角落。奥斯卡奖争夺的残酷,真正了解的人不多。手段包括散布流言蜚语、抹黑对手、背后捅刀,等等。事关名利。
雷德梅尼为这尊小金人像做足了宣传功课。
评委喜恶
目前的学院奖评委中,89%是白人,73%是男性。之前白人男性所占比例更高。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评委会故意偏袒,投票时有偏见。但至少很多人认为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2015年和2016年的最佳演员类奖项提名清一色是白种人。
还有,最佳女演员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比最佳男演员的平均年龄小10岁;平均而言,女演员得奖时是30多岁,男演员是40多岁。
类别题材
最佳影片通常是既有艺术性又有大众感召力的那一类,在阳春白雪和普罗文化之间偏上的位置。
《雨中曲》魅力经久不衰,当年却跟奥斯卡小金人像失之交臂
从题材来看,自2010年起,最佳影片要么基于真人真事,挑战命运、浴火重生,比如《为奴12年》和《国王的演讲》,要么是关于电影业本身,比如《鸟人》(Birdman)、《艺术家》(Artist)、《逃离德黑兰》(Argo)。
奥斯卡还亲睐那些在银幕上成功变型为复杂、真实的角色原型的演员,比如近些年来因为扮演了霍金、林肯、撒切尔夫人和英王乔治六世的男女艺人。
无争议
电影作为文化消费品,众口难调很正常,一部片子可能有人爱得不能自拔,有人破口大骂。作为电影王国最重要的大奖,奥斯卡奖评选时自然会设法寻求大多数的共识,最好是一致同意。
泰尔玛·亚当斯(Thelma Adams)加入纽约影评圈(NYFCC)19年,参与了该组织的影片评奖。她说,经过推拉、妥协、折中,最后选出来的获奖影片往往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但未必人人都爱的。
跟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无缘的10部影片:
◾《风云人物》(《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年败给 《黄金时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3年,当年最佳影片奖给了《戏王之王》(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1958年角逐最佳影片奖,不敌《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迷魂记》(Vertigo),1959年,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颁给了《金粉世界》(Gigi)。
◾《惊魂记》(Psycho),1961年,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得主是《桃色公寓》(《公寓》、《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
◾《西部往事》(又译《狂沙始万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1970年,当年最佳影片奖被《午夜牛仔》(Midnight Cowboy)夺得。
◾《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7年角逐奥斯卡失利,败给《洛奇》(Rocky)。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5年败给《阿甘正传》(Forrest Gump)。
◾《玩具总动员》(Toy Story),1996年,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是《勇敢的心》(Braveheart )。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2000年,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
彼得·奥图尔八次奥斯卡提名,却终身跟小金人无缘
跟小金人像尚未结缘的10位影星:
◾彼得·奥图尔(Peter O'Toole),获提名八次
◾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获提名七次
◾格兰·克罗斯(Glenn Close),获提名六次
◾黛博拉·科尔(Deborah Kerr),获提名六次
◾泰尔玛·瑞特(Thelma Ritter),获提名六次
◾艾米·亚当斯(Amy Adams),获提名五次
◾阿尔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获提名五次
◾阿奈特·班宁(Annette Bening),获提名四次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获提名四次
◾埃德·哈里斯(Ed Harris),获提名四次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