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制的象征这是德国一个很经典很有名的一个传说,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听过桑苏西宫译成中文叫无忧宫,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所以弗雷德里希大帝相当于德国当时的皇帝。夏宫的附近竖着一个大风车,风车转动的声音让皇帝觉得心烦。打听下来,那是一个小磨坊。皇帝就说,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把磨坊搬到别的地方去。小磨坊的主人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钉子户,他不想搬,皇帝给钱也不干。皇帝气了,就下令把这个风车拆了。小磨坊的主人不服气,就去法院告了皇帝一状。他说他家的大风车早在1736年就已经在那里了。皇宫的大门造在离他家风车很近的
地方,挡了风车的风,他看在皇帝面上就忍了。没想到皇帝居然不经过他的同意就强行拆除大风车,直接伤害他的私人财产。在德国,私人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条法律一直延续至今。结果,当时的柏林法院判决弗雷德里希大帝赔偿小磨坊的损失。皇帝不得不把大风车在原地按原样重新造起来,而且给小磨坊付了赔偿费。
斗转星移,雷德里希大帝去世了,小磨坊主人也去世了。因为小磨坊主人的儿子经营不善,磨坊面临破产。这时候新磨坊主给弗雷德里希二世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
把大风车卖给皇帝。让皇帝爱干嘛就干嘛。弗雷德里希二世收到信后考虑了很久,然后派人给磨坊主送去一笔钱,并带信说,这座风车现在已经成了德国法制的象征。它给德国人民带来对国家对法律的信心,所以他赠送小磨坊这笔钱,希望小磨坊继续经营下去。至今,去波茨坦无忧宫的游客们还能看到那架传奇性的大风车。
吹笛人
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源自於法文的sans(無)-souci(憂慮)。位於德國波茨坦,為勃兰登堡地區波茨坦最著名的霍亨索倫(Hohenzollern)家族宮殿。西元1745年至1747年根據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草圖,設計洛可可式小型夏日宮殿。這個設計並由建築師喬治·溫徹斯勞斯·馮·克諾伯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授權。
到西元1840年至1842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將建築物規模再作擴大,並將兩邊側殿延伸。設計者為建築師路德因·佩修斯(Ludwig Persius),東側建築由建築師費迪南·馮·阿爾寧(Ferdinand von Arnim)授權監工。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無憂宮宮殿建築與其寬廣的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原因為:「無憂宮的宮殿與公園,可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她是十八世紀歐洲藝術運動的合成品,結合了當時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築創意與地景設計。
君主制建築特色:為權力和榮耀的象徵,組成部分包括圓拱、拱頂和圓穹,最常使用的建築材料是磚、方形石塊和混凝土,並會對公共建築做些雕刻裝飾,還以一排排的柱廊組成建築物的正面,從建築物規模宏大、結構堅固看來,建築物的確有某種功利、炫耀目的。
很像中国的华表
在无忧宫的一侧,有一座虽不宏伟但金碧辉煌的亭楼,该建筑被称为“中国楼”(Chinesisches
Haus)。中国楼是一座圆亭,周围站立有各种亚洲形态的人物雕像,这些雕像都确确实实是镀金的,(因此现在的普通旅客都禁止触摸),包括整个亭楼外壁都
用镀金装饰。中国楼顶部有根据中国传说而想像制作的猴王雕像。
大帝喜好各种文化,对东方古国中国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因此而建造此楼。他尽力搜集了各种来自东方的物品如丝绸和瓷器,以此装饰自己的中国楼,在布置上力求奢华以对应自己心目中那个富裕华丽的东方世界。
但遗憾的是,他本人一生从未真正离开过欧洲,而同期的欧洲人对当时中国的相互交流又相当有限,因此在布置包括设计雕像时,都大量掺杂了西方人包括大帝本人对东方的想像成分,如果仔细观察那些雕像,会觉得虽和所謂的中國人有些形似,但很多人物特征都还有欧洲人的影子在裡面。
新宮( 德语:Neues Palais)是位於 德國波茨坦無憂宮公園的一座宮殿建築。新宮始建於七年戰爭結束之後的1763年,當時是 腓特烈二世統治時期,竣工於1769年。新宮是普魯士規模最大的 巴洛克式宮殿。新宮在二戰期間躲過了轟炸,是普魯士宮殿建築中保存狀況較為良好的一座。
橘園宮( 德语:Orangerieschloss)是位於 德國勃蘭登堡州波茨坦的一座宮殿,修建於1851年至1864年期間。和波茨坦的許多建築一樣,普魯士國王 腓特烈·威廉四世也直接參與了這座宮殿的設計和修建。橘園宮的建築外觀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
这些图片是俺今天被上了一课后压缩的,图片画质没有被降到30%以下,但还是没精心修理,希望萝卜上的泥少点了。好点吗铜GG?俺用心了,上网找了些高大上的文字,省得自己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