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倍可亲引用了清华大学钱颖一院长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上的演讲。钱院长称作“三个观察”比较贴切,因为演讲中只“抱怨”了中国教育的结果不尽人意,却没有分析原因。感觉该论坛水准还有提高的余地。
本人没有研究过教育,不想、也没资格看低钱院长。
尽管把教育从社会取向中分离出来有失便颇,但教育本身也自成体系。
我上学的过程只是在记老师课堂讲述、背讼和考试,是“好”学生。几乎没有实践过或想过要自己读书、研究、”树万儿“。这应该是教育中的“教”。几乎没有”育“。多”教“少”育“的结果是大家水平平均,就是钱院长说的”均值“较高,既没有超常产品(学生)、也少有不合格产品。从”小孩子就可以当小贩“,到”怎么还没有得(科技类)诺奖的人“都是这一教育方法的具体体现。
较高的”均值“也是我们国家近三十年经济成就的基础,或至少是之一。
看自己的孩子在美国的学校读书,教室布置的像是大玩场。老师和学生交流后,小孩去想和做,应该是“育”。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评论,可以叫作”教“。多”育“少”教“的结果是,好的(学生)更好,差的提高不多,就是钱院长说的”方差“较大并被不断扩大。从”店员不会找零“到”又一个诺奖得主“是这一教育方法的具体体现。
较高的”方差“可以造就一些如脸书创始人之类的人。他们创造新框架,拥有”均值“水平的人就可以在更多的框架内勤奋(我找工作会容易些,哈哈)。
”人口红利“日渐枯竭的情况下,也许是考虑提高”方差“的时候了。
观点极端,可以拍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