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10月11日 线路:金华洞井——阳郑——太阳岭背——兰溪岭脚(往返) 驴友:妮妮、柔柔、清风道人、宣、大雁
今年的6月15日,金华北山穿越到兰溪白沙,那时就听到太阳岭古道,由此产生兴趣。9月29日,从兰溪马涧红岩脚翻越北山,坐中巴车去马涧途中,越过太阳岭,但还是与古道擦肩而过。周五晚上,清风道人提议去他家摘桔子,他家就在太阳岭脚下,源东乡洞井村。一拍即合,第二日早8时,由宣开车前往洞井村。
中途路过麻堰水库,停下。 源东乡属半山区乡,四周群山连绵,峰峦起伏,其中双尖山最高,海拔高度为822米;中间山的坡度平缓,整个形势近似盆地。境内数条小溪汇集至洞殿口流入孝顺溪,成为孝顺溪的源流。西有溪流,源于太阳岭、洞井、阳郑一垅山水注入麻堰水库,流经潘村,向西南注入王里源,东西一水经俩头塘、畈田洪汇入义乌江。
洞井村口,潘石公路边。 邵氏旌节坊:位于源东乡洞井村,清·道光五年(1825年),二柱三楼式。
洞井关帝庙,它处在金华与浦江(现在属兰溪)的交界处。以往交通不便,都是靠步行来往,一座太阳岭为界,这地方地势险要,强盗容易出没,商贾往来,此处建关帝庙,既祈求平安,也希望有利可图。因关公最讲信义,又英勇无比,故在这里建关帝庙符合众多人的心理。洞井关帝庙庙会与金华本地区通常发关帝庙庙会一样,都在农历五月十三日。称这一天为“关老爷磨刀”,一般情况下还会降点雨。
我们走进洞井村。首先我们来到洞泉井。 在洞井村的西南有个岩洞,人称“仙洞”,村南面有口井,叫“洞泉井”。洞井村即以一洞一井取村名为“洞井”村。自古以来,民间传说,从仙洞倒进砻糠,就从兰江流出来,指这洞很深很远,不能一时穷尽。
说起仙洞,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很早以前,离仙洞约里把路的洞井村,有个十七、八岁的小后生,出于好奇,要进仙洞探个究竟,结果是人去无消息。后来,有个个高力大的人也要去洞探奇。于是,点上火把,沿着漆黑潮湿的洞壁摸索前行,洞内蝙蝠不时从他耳边飞过。这人走了一天一夜,有些困倦,忽见洞内不远处,有一缕微弱光亮,觉得奇怪,忘记了疲劳,走近一看,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正慈祥地看着他,见他走近,便微笑地对他说:“饿了吧?”老妪一会儿工夫就烧起一碗面条。这人顾不得多想,三下两下就把面条吃下了肚。道声谢,欲继续往前走。这时,老妪开口说:“后生人,前面凶多吉少,还是回头吧!”说完,便倏然隐去。这人见此情景,顿觉毛骨悚然,不敢多想,回头就走。等他走出洞口,突然想起那老妪的面条,不觉一阵恶心,接着“哇”地一声,把吃下的东西全吐了出来。定睛一看,吐出来的不是面条,而是鳝面(蚯蚓)。 后来,有人说,大力士如不吐出面条,就会成仙,洞内的老妪,必是神仙无疑。从此,此洞也就被称为“仙洞”。从此以后,再也未有人敢探究这个洞的深浅远近了。
由于时间关系,此行主要是寻访太阳岭古驿道,就没去寻觅仙洞了。此张仙洞图片为中国拓展训练网上所转。 洞井村里有好多古建筑,但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修缮。听道人说,洞井村原先是出土匪的地方哈,以前还设有赌场。 我们在村里走马观花转悠了一圈。如果群里的古建筑专家胡波来此,肯定是好好研究一番了哈。
曹聚仁的《我与我的世界》一书中说,“我们姓曹的这一脉,明代中叶,从金华东乡洞井,由仁一公带着一个孩子,迁居到浦江南乡蒋畈这一小村落中,到了清光绪年间,快要三百年了。” 曹聚仁之父曹梦歧当年“去浦江县学应考,才进考场就被童生轰出门,说他是‘凉籍’(曹家从未有过读书人)、‘冒籍’(他是金华人,冒充浦江人),其实曹梦岐父祖已经在浦江住了数百年,还责令他挑着红尿桶出门,拒绝其参加考试。”曹梦歧后成著名乡村教育家,培养出曹聚仁、曹艺、洪汛涛等诸多文化名人;据说后来是“到祖籍地金华洞井找到曹氏族长,借得曹氏族谱,以金华籍在金华府学投考,一举成功”。
洞井村会堂。在金华的山村,到处可见这类文革建筑。
花花草草
参观了古建筑后,我们驱车到了阳郑村,正式开始太阳岭古道行。据清风道人说,阳郑得名于太阳岭这边姓郑的居住地。
太阳岭系浙江省金华北山之余脉,岭高数十丈,登道盘空,约5里长,共计487步,皆以青石凿铺,太阳岭以高、险、峻而著称。据《嘉靖浦江县志略》载:“南五十里回太阳岭,高险与太阳齐,浦江金华之界也。”(彼时太阳岭古驿道所在的白沙属浦江)“太阳岭古为桐庐、建德、浦江等县南辕所经、又为东阳(相当于金华市)及温处二府陆路抵省之便道。”地处三县交界的古驿道在当时就成为交通要道,所以历代官员和民间百姓都热衷捐物修驿道。据《白沙乡文化志》记载,最后一次大修约在清光绪初,由白沙村的陈周学、上徐村的徐大典、下徐徐光球、西岩下陈志贤4位地方颇有名望的乡绅起修筑的,至今仍完整保留其原貌。 元梅溪乡人柳贯有诗云:“人影翔天云在下,怪石特疑神所刳 ”,可见太阳岭的高险了。斗转星移,现在的太阳岭早已通上公路了,而且由原来的沙石路改为了水泥路或柏油的路面,它也成为了金华市区与兰北的界岭了。
到了太阳岭背上。太阳岭背很不起眼,路边有一凉亭——界云亭,凉亭后面的山坡后就是太阳岭了。 据说,太阳岭四五十年前还很热闹,在岭背、当时馄饨摊、面摊、茶店有四五家,过往的挑夫,时数百人。 曹聚仁在《金华另一半》中:“南行金华,我总坐在太阳岭背上,望最后一眼,从金华回来,一爬到岭背,就伸着头来找寻我们故乡。”
下山了,往兰溪,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
半山腰上有个“飞云亭”,飞云亭几经重建,半圆形的洞门,仍留有古韵。 在飞云亭和界云亭上曾留有多首古人对太阳岭的赞美诗。现只留存在民间有记载的两首,一首是“儒林四杰”之一柳贯的《度太阳岭》:“南北两岭我中居,出入堡塞险且遇。方州治县能佛往,往则盘辟徒舍车。……”还有元代金华诗人对太阳岭也青睐有加:“健步扪霄汉,林披细路分。一筇支落日,两屐踏层云。鸟影空中度,雷声涧底闻。凭高窥下界,锦繍散成文。”
秋天的田野,一派丰收景象
到达白沙岭脚村 太阳岭古驿道在白沙乡岭脚村南百米处,跨过古朴的古石桥,沿山而上便是古驿道
在胡公庙前,我们简单吃了午饭,返回太阳岭。
沿石阶拾级而上,变幻的是移动的风景,不变的是那刻满沧桑青青的石阶,略带光泽,像是在跟人们诉说它曾经的辉煌……
山下阳郑村 从白沙岭脚村,沿太阳岭古道,翻越太阳岭,到源东阳郑村,约1小时
下午回到洞井村,我们来到了清风道人家的桔园,采摘桔子,满载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