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女中是爱国华侨庄希泉在陈嘉庚等侨胞资助下于1917年创办的, 南洋女中的故事...... 一九0六年三月十三日,中国革命运动的领袖孙中山先生到新加坡来,与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在晚晴园成立革命组织 "同盟会"南洋分会,要以新加坡为基地,筹集南洋华侨的人力、 财力、物力,支援中国革命.有一天,孙中山对陈楚楠等人说: 新加坡是南洋群岛的枢纽,人文荟萃的中心,可是历次革命, 始终没有女性参加.陈楚楠问其原因, 孙中山回答这是新加坡的女子极少或没有机会受教育的缘故. 既然没有受教育,就没有知识,当然不会关心国事, 怎么会参加革命?便鼓励他们开办女子教育.于是陈楚楠张永福 等同盟会会员,才计划筹办南洋女学校.可是一直没有实现. 一九一一年,一位年轻、干劲十足的知识青年,从中国福建来到新加坡,他就是庄希泉.经友人介绍,加入同盟会为会员,因此 得与陈楚楠等人交往.一九一六年,两人合股开创中华国货公司, 要实践孙中山的 "实业救国" 和"教育救国"的主张. 事有凑巧,在婆罗洲担任中华学校校长的余佩皋, 恰于此时到达新加坡,她是一位热心于推广女子教育, 富有新思想的女性.既然水到渠成,在大家包括林瑞轩,黄肖岩, 庄丕唐,甘清泗,洪神扶等人积极支持与努力推动下, 筹备多时的 "公立南洋女学校"终于在一九一七年成立. 推举陈楚楠为首任总理(即董事会主席).同年,租得三角埔 (即Dhoby Ghaut)门牌七号这间店屋作为校舍, 于八月十五日开学上课.除了小学一年级生外, 同时开办两年制的简师班,以培养小学教师. 当时大约有学生一百名. 说到这位首任校长余佩皋女士,她出身于苏州书香世家, 在一九一一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即今北京师范大学) 次年到广西桂林担任省立女子师范校长.一九一五年, 受聘到婆罗洲,任山口洋中华学校校长,由于这个地方偏僻, 无法施展她的办学才华,所以次年便到新加坡来,参与筹办本校. 一九一七年,出任本校首任校长.她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 要有一批好的教师.并打破女校不能任用男教师的禁例, 聘请男教师来任教. 一九一九年,庄希泉继任董事主席,因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课室不敷应用,便搬到三角埔门牌十号的双层洋房,作为校舍. 这座校舍原是私人洋房,位于苏菲亚山(Sophia hill) 南麓的山坡上.约当今日国泰戏院多层停车场的旁边. 它居高临下,俯视乌节路,景观很好.洋房内的房间很多, 可辟为许多课室,但大小不一,可容纳学生的人数很有限, 每间由十多人到二十多人不等,未能成班(每班三十人), 然无论大班或小班,都需要一位老师.当时学费每月三元, 而每名教师每月的薪水,由四十元到七十元,所以对于学校经费 的收入,影响很大.校舍的布置:楼下是小学课室,原来的客厅, 作为大课室兼礼堂.楼上是师范班的课室和寄宿生的睡房. 围墙内的空地则辟为多用途的球场.山坡下是一块平地, 建了一座校门,门内是学生游戏的地方.这段平地,就是现在 Handy Road 的中段. 在草创之期,本校据有这么好的环境,余校长大可发展她的理想教育,哪料同年五月四日,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 "五四运动" , 消息传到新加坡,本校的老师和学生加以声援,并走上街头示威, 遂引起新加坡英国殖民地政府的注意,不久便颁布 "海峡殖民地教育草案",严历限制华校.庄希泉、 余校长和教师张国基立刻成立 "华侨学务处", 发动新马华人签名,反对这项草案,然没有效果, 庄希泉旋被殖民地政府逮捕入狱,接着驱逐出境. 一九二0年十二月,余校长代表"华侨学务处"赴北京, 促中国政府向英国交涉,结果失败,从此不再回新加坡, 而留在厦门开办厦南女中,意思是厦门的南洋女中. 一九二一年,余校长正式辞职,本校一时找不到校长来主持校政, 又因经济陷入困境,学校只得暂时停办.后来幸亏得到张来喜和陈永运两位董事全力设法克服困难,才于七月间从中国请来伍绛宵女士继任校长,使学校得以继续开办. 可惜从这一年起到一九二六年止,前后五年多的时间, 一共换了七个校长,经济也时常发生困难,影响到学校的发展. 在这段不稳定的时期里,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还有一点成就. 例如在彭梦民担任校长时期,排演舞蹈和话剧,同时进行 筹款.尤其是一九二二年十月十日,与华侨、中华三间女校 举办联合运动会,本校各项运动,均获得优胜,这是新加坡华校联合运动会的嚆矢. 到一九二七年,李振殿继任董事主席,聘请刘韵仙为校长, 本校这才拨开云雾为晴天,进入佳境. 李振殿先生本来是英属砂捞越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人,一九一二年到新加坡,开创"长城栈"商号,一生热心公益,关怀教育, 输财济难,一诺千金.据刘校长说:李先生没有商人的气息, 为人随和热心.他告诉刘校长,学校的经费由他来筹划, 校政则归刘校长全权处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本校能稳健发展,并获得巨大的成就,校誉远播,领导层赤诚 同心协力,是重要的因素.李先生担任本校主席长达十八年, 若连副主席在内,则长达三十二年.直至一九五九年, 以八十高龄退休,半生的奉献,功在南中,名垂校史. 刘韵仙校长原籍江西省,生长于地主富家,是家中的独生女, 少年时就具有坚强独立的性格,因此敢于独自出来闯天下. 她在湖南长沙福湘中学毕业,就在湘潭三育学校教书. 后来到北京,在燕京大学肄业.离开学校时,正值年青, 富于理想之时.一九二三年,她乘搭玛丽皇后号邮轮, 横渡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古巴,担任民生报编辑. 后来离开古巴,经欧洲到缅甸的仰光,担任晨报总编辑. 一九二七年,她游历欧洲返国,途经新加坡,与当时在星洲日报 任总编辑的傅无闷会面.这时适逢本校缺乏校长. 傅先生便荐介她与李先生认识,李先生立刻聘请她为校长. 刘长校放弃新闻工作,转而从事教育,一方面是李先生赤诚邀请, 另一方面是当时南洋女校,已是一间具有规模的女校,却陷于 乏人长校,据傅超贤先生说:他母亲可能看到新加坡女子教育 落后,就决心在这里办一间最好的高等女子学府.刘蕙霞博士 也说:她是一个主张女权自由、婚姻自由的女性,而提高妇女 的知识是重要的事.这些因素,是促使她留在新加坡,决心把 南洋女校,办成一间最好的学校.她勤于治校,坚定的主张,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际关系,是奠定南中日后发展的基石. 崇高的校誉,获得家长的信赖.傅超贤夫人说:当时马来亚和印尼? 地的女生,所追求的是到南中来"留学",如果有家长反对, 刘校长会出面劝服.那时候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很保守, 不喜欢女子受教育,常有家长令女儿半途退学,校方为实践女子 教育开放的宗旨,使南洋地区的女子与中国国内的女子, 都享有同样平等的教育权利,便设法为她们支付学费, 让她们继续升学.所以当时有一句笑话:学校请老师来教书, 也要出钱请学生来读书.这种期勉与关怀,该是南中大家庭观念 形成的因素吧,难怪南中有许多校友,忠心耿耿地为母校的教育 而努力.刘校长也时常自豪的传扬:我们是新马最高的女学府. 这年五月,她第一天到学校,由庄丕唐先生向学生介绍: 这位是老校长.陈琼璋校友说:同学们感到很惊奇, 校长这么年轻,穿法国装,又戴新款的女装帽,很摩登, 怎么会老呢?原来福建话 "老"与"刘" 同音. 刘校长视事后,就着手整顿校务,改编课程,厉行华语教学, 提高学生程度,并到中国考察教育,聘请教师.于是校政蒸蒸日上 .据曹汉华校友说:以前她们常用方言读书,刘校长来了之后, 严格规定,凡讲方言,就被罚款.在强制之下,方言消逝, 讲华语从此蔚然成风.很多老校友都承认,她管理学校很严. 但很开明,也很开放,排演舞蹈,舞装短一点都可以.刘蕙霞博士 说:毕业生谈恋爱,而遭父母反对,或者被逼盲婚,她一定出面 协助,使她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自从刘校长革新校政后,学生的人数大增,尤其从印尼和马来亚 来求学的学生日多,课室和宿舍已不够用,一九二八年,便加租 路口一座已停办的张扶来英校的校舍,楼下辟为课室,楼上则做 老师和学生的宿舍(这座校舍后来拆除,兴建国泰大厦). 一九二九年,刘校长应邀到上海出席在暨南大学召开的 "华侨教育" 会议,同时也物色教师.她回到学校之后,就进行第二次的改革 计划:所有学生都要参加程度鉴定测验,再根据程度重新编配班级 ,中小学各级也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标准施教. 这么一来,本校的程度又提高了,因此使社会人士更加重视 本校的发展.据曹汉华校友说:她本来念过私塾,读过四书, 华文程度当然很高,可是进入南洋女校,还得从小一读起,经过 这次测验,她就跳了一级. 本校向来就特别重视学生天赋的表演才能和运动能力,然后根据 她们的这种资质、兴趣和意愿,来分配课外活动,以锻炼学生的 体魄、合作与机智,实践德智体群美的完整教育.刘校长在上海时 ,就聘请到体育科出身的王智慧女士来担任体育教师,主办 运动会.可惜两年后,她就回中国去了. 一九三0年,为培养运动人才,特请郑皆得先生担任课外运动义务 指导,他毕业于华侨中学,继赴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商科,是校中 的篮球健将.回新加坡后,在南洋商报广告部任职,他每周三天, 下午四点到本校训练球员.据张长信老师说:当时中学生有九十 几名,一些是从马来亚和印尼来的,天天呆在宿舍里, 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娱乐.刘校长知道她在学生时代是运动员, 因此叫她和郑先生轮流于清晨带学生步行到市政厅面前的海滨 去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然后才回来上课,每周两次.至于走读生 也要在清早七点半,在篮球场打篮球和做早操, 然后才去上课.郑先生担任本校运动指导长达二十余年,为本校 培养许多蓝球排球和运动健将.其中有些曾代表马华选手出席中国 全国运动会,如前任小学部主任曹汉华,佘赛鸣,还有陈金让, 就是在三十年代培训出来的田径运动健将.曹汉华和佘赛鸣也是 本校的羽球健将,曾在一九三0年荣获双打冠军.当时本校缺乏 羽球场地,她们常到一间英校去练习,因此曾与少年时代的 黄金辉总统打过球. 以前华校的程度参差不齐,因此统一提高学生的程度是必要的. 一九三0年,刘校长与工商补习学校校长林则扬,福建会馆教育科 主任黄肖岩经过检讨,决定创立小学会考制,统一小六考试的 程度.这是华校有会考制度之始.第一届会考是在同年十二月中 假工商补习学校举行,推举刘校长为主考,参加的考生只有 南洋女校、工商补习学校、以及福建会馆属下的道南、爱同、 崇福五间学校.由于效果显著,所以此后参加的学校日多,乃逐渐 扩大到初中,遂成为定制. 这一年,本校修改校服,原来最早的校服,全白色,上衣有领, 长袖长裙.看起来很高贵.到一九二六年,改为圆领,袖长而宽. 一九三0年,来自厦门的陈金让,到本校插班五年级,她穿着集美 小学的校服来上课,在早操时,给刘校长瞧见了,特地叫她出来给 同学们看,由于大家都很欣赏,校长遂根据这种款式而修改, 成为本校今日的校服.不过当时的校服还是很长,衣襟上还未有 校名,到一九三三年,才绣上红色的校字"南洋".以后随着时代 的改变,校服也逐渐变短. 这年五月,本校名誉主席胡文虎先生,在星洲日报著文建议, 力促本校购买土地,兴建校舍.并首先慨捐五千元作为倡导, 李振殿先生也捐出千元加以支持.原来本校在三角埔,已经度过了 十四年,校舍是租赁的,地方狭小,无从发展,而来自本地和 东南亚各地区的学生不断增加,学校已到了非谋求新发展不可. 董事会于是开会议决,成立 [增办高中购置校舍筹款委员会], 积极进行筹款. 首先是筹备第一届高中师范班开课,并将校名改为南洋女子中学校.接着是假维多利亚纪念堂举行游艺会以筹募建校 基金,刘校长也在六月间亲自到马来亚各地募捐.到了十一月, 终于以一万七千元买下武吉知马区肯士路一片广约六英亩的 地段和一座洋楼,洋楼经过修整作为校舍.然后利用假期,进行 搬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