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北京的风,上海的雨”。十月的北京,秋意渐浓,白昼渐短,黑夜渐长,一场场风又与我们不期而遇。很多人不喜欢北京有风的日子,总觉得它太猛烈和肆虐了,一出门再好的心情都会被猖狂的大风吹得无影无踪。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北京值得去的地方很多,原本安排的加班取消了,周末自己有两天的空闲时间可以安排,思量再三,最后还是选择了故宫、清华和北大。
每年的4月到10月算是北京的旅游旺季,又逢周末,天安门广场和故宫的游客比预想中的实在是多太多了,全国各地操着各种口音的老老少少都聚集在了这里,满耳的吵杂和满眼的拥挤让自己的兴致一多半都没有了。打小就喜欢历史,原本期望这里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但是身在其中的感觉实际上就像是在赶集,因为失望,离开故宫的时候还有点不舍,但又能怎样?站在景山上,一眼望去,红墙金瓦的紫禁城尽收眼底,那一刻总算是感受到了只有皇家才有的大气和辉煌。朝代更迭,太多的过往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一座空城在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对于莘莘学子,清华和北大无疑都是值得向往的。北大和清华实在是太大了,半天的时间显得有点局促,租了辆自行车,迎着北京十月的大风,在陌生的清华和北大中穿行着。
清华和北大,尽管出自一个设计师之手,但完全是两种感觉。清华一如其名:清雅、无华。“清华园”清秀、深邃;大礼堂雄浑踏实;清华学堂又带着古典西洋的味道;找了几圈,往返了几次才找到传说中的“水木清华”,不愧是“水木湛清华”,一所大学里面既然还有如此有如此幽静的去处;近春园旁的荷塘,荷叶在大风的肆虐下显得分外的残败,要不是听别人介绍,实在是难以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联系起来。北大距离清华很近,几乎是一路之隔,一进北大远远就能看到博雅水塔,寻塔骑去,未名湖也走入眼帘,湖光潋滟,塔影婆娑。曲径可以通幽,华盖近乎苍苍,身在燕园的我已渐渐分不清这里是校园还是园林,一座座庑殿顶建筑透着中国古典文人园的诗情与画意。相比清华更喜欢北大,简单而凝重,庄谨而严肃。
夜已深,窗外的风还在呼啸着。水木清华,博雅未名,但是我知道,读书的校园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北师大到什刹海仅仅2站来路,习惯性的选择了步行。到了积水潭桥附近随便找了个小胡同钻了进去,走了几步抬眼望去,正好就是西海。没有想到在北京喧闹的市区有着这样一个平静安然躺在那里的湖泊。从早上出门已经走了差不多三个小时的路,感觉有点疲惫了,坐在西海边,人很少,湖面也很平静,似乎这里的景色只属于你一个人。 小憩片刻,继续前行,很快就到了后海,沿着后海边的小路晃晃悠悠地走着,在这个深秋的季节,天高云淡的后海多了几分宁静和别样的景致。 在喧嚣的文明中,城市的景物在逐渐更替变换,但是什刹海确保留下了那一份宁静和安详,湖泊、胡同、四合院、酒吧、王府、寺庙、名人故居在这里恰到好处的融合。有人说什刹海是老北京最后一个图景,身处其中,惟一想做的就是静坐和独想。耳边响起李健的那首《什刹海》……
什刹海边住过的那条街 又是遍地金黄的银杏树叶 河灯已点亮 湖心的黑夜 却不见摇晃的碎月 船上飘来熟悉的音乐 回忆在遥远的琴弦上跳动 一样的故事 不同的感觉 仿佛是水岸的分别 忽然想起 她的样子 说爱我的时候 她眼中的涟漪 轻轻呼唤 已陌生的名字 还有那一场伤心暴雨 转眼之间 漫天下起了雪 是谁的泪花在寒风中凋谢 雪飘落水中 无声化解 象我的 有过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