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古就是繁华之地,而繁华之中首推杭,嘉,湖,即:杭州,嘉兴和湖州(这下揭了杭嘉湖MM的老底了)。古镇南浔隶属于湖州市,与无锡市隔太湖相望,镇区离太湖只有9公里,距苏州市51公里。 南浔在南宋初年叫做浔溪,因为它建在一条名叫浔溪的小河边上,可以说是因河而得名。后来,浔溪南面的人开始经营生丝生意,个个都发家治富了。于是就开始建造很多房子,一时间浔溪南岸商铺作坊林立,于是更名为南林。到了南宋淳佑年间正式建制时,就从浔溪、南林这两个名字中各取一个字,把镇名定为南浔,并一直沿用至今。 南浔距今已经有75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06年全国最佳魅力名镇。 从明朝万历到民国初年,是南浔古镇最为繁荣的时期。从南宋开始南浔就有了“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明朝以后,南浔产的“缉里丝”由于丝质优良,缫丝工艺先进而名扬天下,连杭州,嘉兴,湖州,苏州等地产的生丝都要冠上缉里之名。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缉里丝除了畅销江南大地以外,已经通过宁波,广州,外销日本及欧美。鸦片战争过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蚕丝对外贸易激增。1847年,上海出口的生丝中,缉里丝竟占到了63%。清末民初,江南民间曾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 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南浔生丝大户,这些是南浔人对当地大户的一种代称,多为泛指。有这么一种说法,资产过千万两白银的称为象,过百万的称为牛,其他在五十万两左右的就叫做金狗。 下面说说古镇南浔有别于其他水乡的最大特点。鸦片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南浔丝商主要进行对外贸易,处在事业的最鼎盛时期。有钱人通常是最有能力赶时髦的,洋务运动把晚清的流行趋势带向了全盘西化。一时间,西方建筑、西餐、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等一大批的洋玩意就在丝商的贸易中不断的进入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当中。南浔可以说就是当时全盘西化的典范。嘉业藏书楼、小莲庄中的小姐楼、刘氏梯号中的红房子、张石铭故居中的豪华舞厅、进口的刻花水晶玻璃、进口的吊灯等等无处不体现出明显的西化痕迹。 据《江南园林志》记载“南浔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南浔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
- swjswj®
- swjswj®
- swjswj®
本贴由[大清太平]最后编辑于:2008-8-29 22:52: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