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冠幅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得以完善。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定后“非其人不得服其幅”的冠服制度就已适应于社会阶级之中。而到春秋战国之交时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其中最为著名的设计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fu,黑白相间如斧形的花纹)、黻(fu,一对相背,左正右反的弓字形花纹),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龙袍中的天子密码:十二章服中隐喻的远古智慧
这十二章纹饰,前六章在衣;缋,通“绘”,有描绘和彩绣之意。后六章在裳,明显是绣花之意。“十二章服”特指天子穿着服装的十二种纹饰礼服。一般认为: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定;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取其忠孝;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 从乾隆龙袍解读十二章图
乾隆十二章纹袷龙袍
“日”——太阳“月”——月亮 “日”——太阳 “月”——月亮 日月分别位于肩部位,一般情况下为左日右月、赤日白月。太阳当中常绘有金乌,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淮南子·精神训》等)等一系列神话传说。而月亮当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这是汉代以后月亮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嫦娥奔月”(《归藏》、《淮南子》古本、张衡《灵宪》)等优美的神话传说。
“星”——星宿 “星”——星宿
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
“山”——群山 “山”——群山 山其图案即为群山形。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龙” “龙” 龙是服装造型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前后各一只,寓意着其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皇权。
“华虫”——雉形鸟类 “华虫”——雉形鸟类 “华虫”,按《礼记·王制》的解释,即是“雉”,“华虫者,谓雉也。……雉是鸟类,其颈毛及尾似蛇,兼有细毛似兽”。
“黼”——“斧”形 “黼”——“斧”形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寓意天子为人处事能入锐斧一样决绝。
“黻”——“亚”形 “黻”——“亚”形 “黻”是黑青相次的“亚”形。两边完全对称,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宗彝”——尊形 “宗彝”——尊形 “宗彝”,即宗庙彝器,作尊形。器上有虎、蜼二兽的装饰,虎勇猛,蜼能避害。
“藻”——水草 “藻”——水草 “藻”即水藻,为水草形。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
“火” “火” “火”即火焰,为火焰形。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百米 “粉米”——百米 “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 ( 图文来自于网友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