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世界日报/日期: 2019-01-05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9新年讲话表示,“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并罗列过去一年取得的诸多成就,肯定自己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很成功。结合之前习在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说,“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不难预期,中国不会在新一年或往后更长时间,有任何政治改革和意识形态的改变。
美国政府试图透过贸易战等方式,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改变方向,但态度“亲中”的前国务卿季辛吉(基辛格)日前说,未来美中关系不会回到川普以前的状态,也不会变成新冷战、全面对抗,而是走向一种新范式,即“共生共存”模式。如果他的话应验,意味中国将与美国在竞争中继续存活发展,不会改变其制度和意识形态。
季辛吉认为:一、美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不是双方能否解决贸易争端,而是在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如何共生共存,界定相互之间的关系,超越你输我赢,这样的模式强调改善关系、共同生存。二、美中将透过对话找到解决贸易争端的途径,对话会有挑战,但可克服。三、对美中领导人抱希望,美中当前实际问题很困难,但两国“可以首次在世界上创建一个国际体系,其和平与秩序会被所有国家接受”。四、美中就此达成协议、再出发的时机有限,其他国家正试图从这场没有赢家的竞赛中获益。
简单说,季辛吉强调这场竞赛没有赢家,美中透过对话途径会赢得机遇,首次创建一个被所有国家接受的和平、有秩序的国际体系。
上述看法虽很乐观,基本也与美中的纠葛与处理途径吻合。美国担忧中国崛起,采取一系列遏制措施。而中国则意识到,美国战略焦虑和挤压给自己带来空前挑战,并相应还击。但经几回合交手,美国将发现,完全与中国脱离经贸等关系既不划算,也不可能。无论使用何种压制措施,美国都难迫使中国改变一党专政制度与当前发展模式。
从美中关系发展进程和结果看,两国竞争一直“取决于社会经济,而非意识形态”。有美国学者指出,近50年前,尼克森总统和季辛吉打开中国大门,并不是一场道德运动。他们“试图改变中国的外交政策,而不是政权或政治制度”。90年代初苏联垮台后,美中关系地缘政治的基础也随之消失。克林顿总统时期,“重新设计中国国内秩序的冲动成为一种流行的希望。这种希望源于意识形态信念,当它一旦变成政策,便决定性地失败了”。“克林顿迫使中国采取西方人权标准的努力最终失败后,他的政府就转而努力将中国完全纳入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而这一努力取得了成功”。
综观美中贸易战开打以来,习近平和中国官媒一些言行,不难看出,中国只可能就保护知识产权、市场开放及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等作一些改变,无意改变国家方向。日前中共高层闭门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官媒称,中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国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具备;那些“怀疑中国”的戒备,或“牵制中国”的意图,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映射中国国际地位的明显变化”。
可见,尽管中国经济已迅速放缓,但中国对自己发展模式仍充满信心,丝毫没有向美国示弱的迹象。美国在社会经济层面可让中国做出一些调整,但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却无法改变中国,这些发展可能让“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者,或期待中国自由民主化的中国人大失所望。
从历史看,美国过去要中国改变的主要不是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而是经济社会层面的改革。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调是“现实主义”,而不是“理想主义”,过去、将来都难改变。大量美国的中国通觉醒、共和党和民主党对中国失望,是否刺激传统的态度改变,这几年或成关键期。
季辛吉认为,美国难迫使中国转向,阻止中国继续崛起,未来美中只能在各自主导的秩序下,确立新的世界秩序和体系,可能让中共和拥护体制者“鼓舞”。但中国想实现“美中共治”世界,实际上也很遥远,因为各国也在“觉醒”,而中国本身变量很多,距长治久安、稳定发展的目标也还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