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yinyin疯不了。 首先,当给出一个“找规律”题,对“规律”应该有所界定。要不然,往往就会有多解。 其次,yinyin猜想,94兄弟 "1, 3, 7, 12, 18, 26, 35, 45, 56, 69,......" 的“规律”是 令a1=1, ai+1=ai+bi; b1=2, bi+1=bi+ci, i=1, 2, ......; 而数列{ci}具如下规律:依次为一个2,两个1,一个2,三个1,一个2,四个1,......。即在一系列2之中,依次分别插进两个1、三个1、四个1、......。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
上截下来的,断章取义,所以就有些不可理解了。我这里把原意补充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原书是在讨论人工智能,尤其是某种识别功能的时候谈到这里的。通常,当我们面对一幅图像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和大脑,通过某种方式,判别其中的“前景“和“背景“,进而获取某种信息。这里,一般“有用“的信息被我们“称为“,或者“认为“前景,而背景在信息的进一步处理过程中被过滤掉。一般的,如果我们管有用的那部分叫做A, 那么其补集C(A)就是背景了。可是,我们可以构造这样一个清晰的图,使得你无法区分A和C(A) ( 书中给出一个著名的插图),可是人的大脑非常聪明,依然可以轻易的理解这个图,而认识到其中的对称性和美,而不被迷惑,或者“丢失“信息。那么我上面引用的那个数列,就是出现在这样的上下文里面: 1, 3, 7, 12, 18, 26, 35, 45, 56, 69,...... 也是一个具有这样性质的数列。他的“背景“是:2, 4,5,6,8,9,10,11,13,14,15,16,17,。。。 还没有看出什么来吗? :)那么让我们来把“前景“和“背景“加起来,(逐项相加),我们得到的是: 3, 7, 12, 18, 26, 35 。。。哦!。。。 :)就是“前景“自己!(平移了一下。。)所以它是一项前景,一项背景,一项前景,再一项背景(或者好几项背景),。。。这么构造出来的,毕竟这信息是在前景里面,还是在背景里面?还是。。。? 。。。 接下来,原书就开始讨论一些关于A和C(A)的一些技术细节的性质了。 这种归纳的能力是所谓“创造力“的一部分,作者探究的是它的根本到底是什么,能不能让计算机实现等等。。。 |
欢迎光临 珍珠湾ART (http://66.160.158.134/) | Powered by Discuz! X3 |